一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
其实要回答好这个问题,就会涉及到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问题,比如怎么提高效率,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等等
同时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,这也意味着我们大量的时间会被“抖音”,“快手”,“游戏”等娱乐项目挤占。
然后你就会发现大量的人站出来告诉你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时间。
比如每天把上厕所的时间拿出来背单词,一年下来你可以把高考3500背好几遍了。
比如每周体育课的时间拿去刷题,至少每周可以比别人多刷40道小题5道大题。
这些人说的道理本质上没有问题,但是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偏离轨道。
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越努力越差劲的情况。
其实能力确实是和训练时间成正比。但真的只要训练的越多,能力就会越强吗?
答案不是绝对的!
二、持续训练让你陷入低水平循环
除开训练时间以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:训练方法。
同时能力的构成=训练时间*训练方法
所以,正确的训练方法不仅重要,而且可能比训练时长长短更加重要。
正确的训练方法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,好成绩也得不到体现。
足够的训练时间但是摊上错误的训练方法,也难以取得好成绩。
我举个例子:学习(不管学什么,课本知识也好,成人技能也好),都是分为“动作”和“姿势”两个部分,“姿势”对应“训练时间”,“动作”对应“训练时间”。
对应到体育运动里就更显而易见,大家都知道打篮球投球是有规范的姿势,如果姿势不到位,你训练得越久,反而会更容易投不进。
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:正确的“姿势”是“动作”的先决条件(prerequisite)。
有同学可能会说:我平时经常看学习方法!
但是值得强调的是:这里说的训练方法不仅仅是你看完这么简单,而是每一次训练行动都需要按照这一套方法进行。
你看过的方法论还记得多少,或者更进一步,你现在进行的训练行动,还可以提炼出明确的方法吗?
如果你已经不能提炼出来,这也不怪你因为是你的大脑指使你这么做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,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它也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恢复,也可以随着锻炼而增加。
就像是你打游戏一样,释放技能后需要CD冷却,冷却好了之你就又可以释放技能。
什么意思呢?
就是你现在有待办事件A和事件B,如果你分配了80%的意志力(注意力)去做A,那么只能给20%的注意力给事件B。
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能先给100%(全神贯注)做A,等意志力恢复好了再做B呢?
我们回到上面的那个公式:能力的构成=训练时间×训练方法
而我们的训练正好是需要这两件事同时进行。
也就是说,如果在训练时间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,那么在训练方法上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供你分配。
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味追求训练,把坚持疲劳的训练当做挑战自己的极限,那么就可能只会陷入一个低水平的循环。
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避免掉入低水平的循环呢?
有!这个方法简单而且还可以同时提高你的意志力上限。
合理控制自己的训练时长,分配至少40%的意志力给自己的训练方法。
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出现“越做越烂”的状态,一定一定要休息一会儿。
超越了自己的负荷能力还硬要死撑着,只会让你陷入低水平的循环而且透支自己的身体,得不偿失。
三、低水平循环会带来什么危害
①让我们陷入自嗨(假努力)
这类学习方式就是每天都拼了命地和时间赛跑,突破自己的学习极限,从真正的物理意义上提高学习“效率”。
每天给自己设置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量,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。
反过来,这种“成功”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反而会给我们一个“正反馈”的假信号,告诉我们干得真棒,再继续努力,突破上限。
于是就进入了我们第一点所说的,低水平的循环。
②对自己心智的内耗
短时间内感觉不到,但是时间一长,会给你的意志力带来巨大危害。
在这个过程中,自然是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积累,这也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总在抱怨:做了很多题但遇到同样的题目还是会错。
真正的检测来临,如果取得了不那么理想的成绩。自我意识上的昂扬就会被真实结果的惨淡狠狠击破。
对自己心智的内耗带来的危害是很巨大的。
③对大脑的塑造
我们大脑的本质,其实是一个贝叶斯系统。
什么是贝叶斯系统?
简单来说在我们的大脑里对待某一类事情会有一套先验模型。
但是这个先验模型不是持续不变的,在后续与真实物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,我们会积累经验,而这也称为实践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则会不断的修正我们的“先验模型”,这也称为后验,也可以叫“修正”。
而你在低水平的循环里不断的动作,会影响贝叶斯系统里的加权,说得通俗一点, 会影响你的学习习惯。
而坏习惯一旦养成,很难改变,因为在改变这种顺从你“本性”的习惯实践中,每迈出一步都会让你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和不适感。
四、如何保持正确的“姿势”敏捷迭代
一般来有两个途径,分别是阅读和实践。
①通过阅读学习
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,通过阅读别人的方法是最快速而且系统地获得一套完整的“姿势”。
②通过实践学习
如果你现在已经看完了一套方法,已经掌握了一套去场景化的方法论,现在要做的就是投入实践,是好是坏一用便知。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实践的动机就是为了试错,而试错又可以根据其前提条件不同分为两类:盲目试错和科学试错。
盲目试错就是开局一个锤子,装备全靠自己做,而且各种制作的基础学科理论还得自己重新研究(咱先暂且不说能不能研究得出来)
科学试错则是开局就掌握当代的信息资源和基础装备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按照切实有效的方法论再去探索实践。
时间就是金钱,与其花时间去盲目试错,不如先给自己的大脑装入一套先验方法论,再通过后天的持续训练来实践打磨,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论,找到自己独特的“姿势”。
而第二个作用,就是加速。
对行动的事后反思,其实也有一个专门的名词:复盘。
我们可能学过来的方法论并不算是非常成熟的,复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执行过程中的漏洞,并且及时补全这些漏洞。
大脑整合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,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,最好腾出20%的时间什么也不要做,交给自己的大脑。
让你刚刚所学所做所想所感,在大脑里面自由组合,持续地进行敏捷迭代,进化为更加有效正确的方法,让自己在正确的路上越跑越快。